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利文化 >> 水利百科 >> 水利常识
水资源保护
发布时间:2017-05-18 字体显示:
 水资源保护(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保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所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保护措施。

发展简史  早在公元前4世纪,波斯地区居民就有不向河里撒尿、吐痰,不在河里洗手等规定,这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水资源保护。现代的水资源保护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初期的水资源保护,主要是防治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的以病原体为主的生物污染。18世纪欧洲一些大城市(英国伦敦、德国汉堡等),因饮用水源遭到生物污染,霍乱、痢疾等疾病多次爆发,广泛流行,造成成千上万的人死亡。为了防治传染病的发生,进行了初始水源保护,并发展了简易的水处理设施和技术。产业革命以后,城市污水(特别是工业废水)迅速增加,污染物成分日益复杂,水污染日趋严重,而且波及范围很广。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的河流和湖泊污染非常严重,成为社会公害。例如,欧洲的莱茵河几乎成了欧洲最长的下水道;英国的泰晤士河曾一度鱼类绝迹,成为一条死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20世纪50年代,在一些水域或地区相继发生具有深远影响的公害病,例如,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的甲基汞中毒而引起的水俣病事件;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的居民饮用受镉污染的河水和食用含镉稻米等造成的痛痛病。这一时期水污染防治重点,是控制水体中耗氧污染物及砷、氰、汞等有害物质。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水体受到难以处置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污染,一些湖泊、海湾,如日本琵琶湖、濑户内海等,相继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引起了普遍的关注。80年代以来,水污染防治重点已由点污染源(城市和工业废水)及其耗氧有机物污染控制,逐步转向营养物质、有机农药及酸性沉降物等引起的非点源污染控制,并加强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研究。同时,从单纯污染防治发展到污水资源化技术的开发应用。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陆续发生了几起水污染事故。1972年官厅水库水质明显恶化,直接影响到北京市的饮水卫生。为此,成立了专门机构,进行了跨部门、多学科的研究。研究人员从污染源调查入手,进行了水体环境质量研究与评价,研究了污染物在水体中变化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措施,取得了重大成果。随后,又相继开展了白洋淀、蓟运河、松花江上游等水资源保护的研究。70年代后期,中国的水污染治理开始由单源的废水、废气、废渣治理进入到区域防治、综合治理阶段。长江、黄河成立了水资源保护机构。80年代后,开展了水环境背景值、水环境容量、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存在状态和迁移转化等研究,丰富了环境水力学和环境水化学的内容。水处理技术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单源处理技术和配套设施研究进展十分迅速,自主开发了一批水污染单元处理技术,投入上百亿元资金建成了数千套水处理工程。

主要内容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维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稳定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但水资源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已成为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水资源保护是意向长期的战略任务。

从环境水利角度来讲,水资源保护包含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水质保护2个方面。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治污等6个方面。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农业、工业和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开发规划的主要内容。水资源保护规划,要突出体现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的保护,即进行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环境水质调查、监测和评价;要在掌握水体自净能力的基础上,确定水体环境容量,明确污染物控制目标,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审核水域纳污能力;要做好水功能区划,以确定重点保护水域,强化水环境管理,规范排污口管理等。

(源: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环境水利分册)

[关闭] [打印] [收藏]